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

【玄義阿闍梨】關於觀想一些秘事

觀想,一詞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麽理解的?

因為,這詞語,可以說既主觀而又隱秘的,你所說的觀音,也不一定能成為他心中的觀音,他所說的觀音,也不一定是大家心中認知的觀音。

因為,大家無法百分百,把心中的“觀想”拿出來示現,本不可得故, 可能正因如此,就連自古至今的先賢們,都好像未能給“觀想”,下一個很準確的陳述論調,也許這就是很多人覺得“觀想”的神秘又深奧之處。


最近,有一位公眾號的粉絲,給我在後台的留言,卻引起了我一番深思。

最初,這位粉絲表達的是,在我們的公眾號里付費了這篇《《入月冥想秘法》自內證獨一秘傳》文章,在中秋時有所應景,想按照文章完成整個過程,但他發覺很難完成。

所以,在後台給我留言,有什麽好的辦法,可以幫助他完成。

我當時回覆他,雖然這是一個小小的秘法,但並(不)代表著它容易,需要多修慢慢累積經驗。

這樣回覆後,我就幾天沒有留意公眾號裏的事情了,後來再上去看時,才發現這位粉絲,還有繼續給我留言,可惜已經過了48小時了。

因此,不能給予他回覆,不過,他之後問的這個問題,卻引起了我的深思,於是乾脆也把其寫成文章好了。

留言是這樣的:請問觀想和想像,究竟有何區別,天空正是漆黑,我怎樣才能觀想出。。。。。。。。?

這是一個相當好的問題,當然觀想和想像是不同的,但此問題給我深思的,主要是原來還有很多人,並不清楚什麽是“觀想”。

由此來說,還應該有一部分的人,可能還用著“想像”來當作觀想吧。

“觀想”對於密門的修行來說,是極其重要的,甚至乎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。

如果不懂得,什麼是“觀想”的話,先不說法能不能成就,至少可以說,連密門的“門”都還沒有踏進。

首先,談談我對觀想和想像的區別。

如果,我們去搜索“觀想”大致會得到這樣的解釋“集中心念觀想某一對象,可以對治貪欲等妄念”,可以說是「聽君一席話,勝似聽君一席話」,等於沒有說一樣,還用會“觀想”這個詞進去解釋。

不過,要怎麼解釋“觀想”這個詞,還是很難的,特別是從修行的角度來說,不過也試試吧,當然也不保證人人看得懂。

“觀想”這個詞,最重要的是“觀”字,觀字在密門也好,在佛門也好,都是一個十分微妙的字,同時幾乎也無可替代。

觀為心之見,觀是「因」,想是「果」,因「觀」而得「想」,好比「觀自在菩薩」,「觀」是行心之因,「在菩薩」是行想之果(至於觀自在菩薩詳解可參考《再談 觀自在菩薩》)。

觀,本來就有凝視、審視、監視之義。是以自我主見為察覺點。

而心之發見,可以是向內或者是向外的,所以不一定用眼所見才叫觀,也可以是「觀呼吸,觀心跳」,眼只是五蘊通道的之一,辨別是我們心識的工作。

如果要解釋的話,可以大約理解為“觀見心中之發想”,即是自我主見著心識發想的過程。

如果在此過程中,行者能察覺“發想起的瞬間”即知“凈白菩提心”,不過,這就已經說到很深的內容了,但這就是為什麽要用“觀”去發想的原因。

說回淺一點的內容,就是觀想就像是,自己臨見其境一樣的發見,是能夠自己掌握了知整個過程的。

不過,需要特別說明的是,觀想是不費力的,如果觀想過程很“用力”,甚至頭暈眼花的話,那麽那種就是單單的用力“想像”,只是在想圖像,而且還把自我主見“觀”那部分掩蓋了,並不是隨自己主見的”觀----想-像“了。

所以,觀想不一定等於圖像,如果跟圖像百分百一樣,那麽一般都是在“想圖像”了。

不過,由“想圖象”到,觀”想圖象“,是有一個過程的。古時這部分,就需要靠自己“察覺”後而悟得。

不過,近代有阿闍梨,把這過程的修持方式,分成了四個步驟,來意圖輔助行者有所察覺(非四度加行),不過篇幅有限,就難以再展開細說。

為什麽說“觀想”對於密門行者來說十分之重要,原因就是在,入密門修行的第一天開始,我們就是“金剛薩埵”,既然知道自己是金剛薩埵之後,就要前往曼陀羅的東邊出發,進行修行。

東邊,寓意著心之發起,是修得大日如來的出發點,在曼陀羅上,會用「阿閦佛」來代表,而修持的是“大圓鏡智”。

大圓鏡智,正是我們“觀”的智慧,為什麽會說大圓鏡智是“觀”的智慧呢?不是“妙觀察智”才是觀嗎?

大圓鏡是一個比喻,如心照向的任何地方,我們的心都會如實映射出實相是如實知心,無染的,不加掩蓋的。

這大圓鏡照向內就能「觀自」,照向外就是「觀他」,如果是照向佛日之影,就是“觀想”,而加之行者能感載佛日即是加持。

所以,這就是入密門修持,到達的第一步。




至於“妙觀察智”是西方阿彌陀為代表,是一種“辨別”智,就像我們聽到或摸到東西後,馬上就有了知道“這個東西好和壞”的想法。

不過,這想法是受今生學識所染的,所以,才馬上有了“好和壞”的判斷。

因為,阿彌陀是無條件去敬愛接引一切眾生的,所以,不會去理會它們的“好和壞”。

如果有一日,你發察覺到“我是怎麽知道好壞的”,那麼就有機會,可進入阿彌陀名為聖愛的智慧修持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