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6月13日 星期四

覺龍阿闍梨:淨土念佛法門修持心談

轉自吞二狂想公眾號,欲學者請向阿阇梨尋求灌頂。
吞二

念佛為超苦之方便

蓮池大師說:

參禪雖得個悟處,倘未能如諸佛住常寂光,又未能如阿羅漢不受後有,則盡此報身必有生處!與其生人世而親近明師,孰若生蓮花而親近阿彌陀之為勝乎?然則念佛不惟不礙參禪,實有益於參禪也。

蓮池大師本身也有禪宗的背景,修證之深為教內所共知。本段法語的主論點是“念佛不礙參禪”,這是專對宗門行者說的。因為很多禪客雖經多年參究,依然無法脫開煩惱。即便暫時有了悟處,能夠明白一點法身的味道,但由於道力不敵習氣,很容易再次退墮到塵網當中。除非你能一生圓證佛果,直趨法身本位常寂光土。或者像阿羅漢能夠暫超三界。否則必定會隨順業力在六道裡輪迴受報。

而現實的狀況往往不能與理想協調,絕大多數人還是做不到一生成佛乃至現超三界。所以在生命結束時能夠去到西方淨土,對普通人、甚至是很多修行人而言是最好不過的選擇。

淨土雜想觀


楊仁山居士的弟子歐陽石芝專依淨土法門成就,而且親自幫助自己的母親往生極樂,瑞相頻多。本文就同大家分享一下前輩的經驗之談,希望對淨宗學侶有所啟發。
依石芝先生的切身體會,淨土十六觀中,唯有第十三觀最易修成,且非常適合當今眾生的根器。

《觀無量壽經》出其修法如下:

佛告阿難,及韋提希:“若欲至心,生西方者,先當觀於一丈六像,在池水上,如先所說,無量壽佛,身量無邊,非是凡夫心力所及。然彼如來宿願力故,有憶想者,必得成就。但想佛像,得無邊福,況復觀佛,具足身相?”

“阿彌陀佛,神通如意,於十方國,變現自在。或現大身,滿虛空中;或現小身,丈六八尺;所現之形,皆真金色。圓光化佛,及寶蓮華,如上所說。”

“觀世音菩薩,及大勢至,於一切處,身同眾生。但觀首相,知是觀世音,知是大勢至,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。”

“是為雜想,名第十三觀。”

第十三觀名為“雜想觀”,對於心粗見濁的眾生來說,無異於甘露法藥!

想要至心生西的同修,正可按照本觀修持。經中提到的“一丈六”不必太過拘泥,只要觀一尊你最喜歡的阿彌陀佛像,其大小足以讓你升起景仰之情就夠了。因為每個人的心量不同,心力的強弱也不同,所以觀出的大小就會千差萬別。

而這尊阿彌陀佛需要觀在水池上,依前輩的經驗,你可以想一方清池,池中有青蓮花或白蓮 花,雖有花形,卻光明皎潔,清透爽朗。池水中央的蓮花高高升起,如寶台似的,承載著你所觀想的阿彌陀佛。他的身相如淨琉璃,而琉璃寶體中散發出怡人的金色光明,照耀我們的身心。

至於觀音、勢至二尊,不必再觀。因為觀想一尊已經是很多人的難題了,三尊齊觀恐怕會散亂,所以經中也只是提到可以觀二菩薩的頂相。但彌陀現處,二尊自來,所以只要把阿彌陀佛觀想好,兩位大士必能攝受護持,安心辦道。

以上是最直截了當的觀法。如果想求福報,求息災,你也不必擔心。因為經中有說“但想佛像,得無邊福,況復觀佛,具足身相?”哪怕你只是用散亂的念頭憶想佛像,都會得的無邊的福報,何況是深心正念,日日修觀?其福德資糧必然增長無疑.

持名淺議

而持名念誦,又分為很多門路。石芝先生曾親自製定持名方法,當中囊括了觀想、禪坐等諸多事相。其方法固然巧妙,但對現代忙碌的人來說,還是有些困難。不過他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祕訣,那就是把《阿彌陀經》背會!

這本經典已經將西方淨土的殊勝莊嚴與持名念佛的宗旨和盤托出,我們把這部經典背會,隨文入觀,日日薰修,不愁往生無據,解脫無望!

無論你平日是喜歡念六字名號還是四字名號,都要多體會“綿綿密密”四個字,綿密的意思就是相續不斷,綿延不絕。想要做到這點,必須要調整念佛的狀態。

比如你每天有定時定量,那實際的質量到底好不好呢?你有沒有為了只追求遍數到位就快速念佛呢?我看很多念佛人做功課時,念珠的轉動速度飛快,為了在規定時間完成功課,那幾乎就是在嘴裡過一過,根本沒有把佛號的力量貫通身心。所以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功夫沒有多深,而念珠上的“人工包漿”倒是非常厚重華麗。

所以持名必須保持一個不快不慢的速度,你的心裡也不能著急,一急就會有虛火,長此以往只能加重身體的負擔,那是把無量壽念成了真難受。

當速度均勻,我們只要靜靜地、有意無意地、自然輕鬆地聆聽佛號就行了,只有如此下功,才能念佛成片。否則佛號無法穿透意識,臨終的時候就不能起現行而發揮作用。千斤大力也是一點點練出來的,平時就沒有好好積澱,最後只能隨波逐流,順生就死。

修觀與持名的重點

除了上述的方法外,還有一種觀法特別方便。首先你最好有一幅至少一米左右,且比較莊嚴的阿彌陀佛畫像,掛在陽光能夠照到的屋子裡。每當白晝來臨,你就靜靜觀察這幅畫像,看佛像的哪個部分最能引起你的歡喜心。你喜歡哪個部分,就觀想哪個部分放光照你,無論是紅光還是金色的光。

比如佛的眼睛、頂髻、手中的蓮花台、胸口的卍字、呈接引狀的手印,乃至是他的雙足和披著的法衣,都沒問題。如來一一身,悉具如來德,隨觀佛身的一部分,都能幫助我們止息妄想,澄清心念。

如果做到這些,加強訓練,你就可以不用持名,而專修觀法。因為持名也是由觀佛而來。觀得越透徹,就念得越有力。大家在念佛的時候,有意無意都會引起喉嚨內部的振動。我在《辯才天女通關秘訣》有講道,臨終四大分散時,喉嚨內的死穴會瞬間失去生機。如果你平時只把功夫用在嘴上,沒有入心,那喉嚨的功能停止,你平日受持的“佛號”就很難相續。

但四大分散,意識還在!你平日觀想純熟,臨終便能回憶起陽光照耀下的那尊阿彌陀佛。將心安在淨相之上,第六意識就會直接聯通妙觀察智,那麼西方部主,彌陀慈尊就會被召喚出來。剎那一念,即可直趨淨土。

持名也是如此啊!也要把“佛號”深深地印刻在你的意識裡。你可以試著不用嘴巴,只是由自己的心靈來念誦佛號,就像你平日在心裡嘀咕一樣,把那些嘀咕的廢話換成佛號,自己是不是瞬間就能聽清楚呢?就這麼相續地作,每天堅持,將來走的時候才能意識清醒,回憶出佛號。《阿彌陀經》中說往生的必要條件之一“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”,若平常就意識散亂,那臨終又怎麼做到“心不顛倒”呢?

如果100聲佛號,有99個都沒有打入心靈,那你怎麼可能有往生的力量呢?功夫須使在刀刃上,不止是耍耍嘴皮子,因為解脫是靠心,不是靠嘴,所以才要更加好好地用心!

世上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。這句老話早就已經道破修行解脫的祕密了。憨山大師雲:“口念彌陀心散亂,喊破喉嚨也徒然”,不還是在反覆說明這件事嗎?

一點建議

佛教界大多喜歡以“阿彌陀佛”當成打招呼的必備語句。但真想了生脫死的淨土行者最好別用佛號當禮貌語。可能有人會說,我們互相以佛號問候,那是互相加持,而且佛號說出來是可以滅罪增福的。這種理論毫無實際數據支持,因為以佛號為問候語,不等於真心念佛!那是把佛號當成口頭禪,嘴裡溜慣了,就沒有那麼鄭重了!就像你說了一句你好、再見、吃了嗎,你覺得他們的實際分量會有區別嗎?何況有很多沒有信仰的根本不願意聽到佛名,有的甚至會因為聽到而在心中暗罵。那這是不是促成了謗佛的因緣呢?

我曾聽聞,有人因為反感鄰居念佛直接去報警,搞得大家都不愉快,最重要的是,念佛的那個人也破口大罵地跟對方吵了起來,我不明白這樣念佛到底有什麼意義。如果像類似的爭吵事件都要跟“業障”聯繫在一起,那麼到底是念佛的人有業障,還是報警的人有業障呢?抑或是念佛當事人自己製造了一個業障,成就了這個不必要的麻煩?

當然,一定會有衛道士引用經文,說即便他們誹謗了佛號,可我讓他們聽見了,一樣可以為其遠作菩提之因。哈哈,這麼有本事啊,說這話的時候你自己真的有把握嗎?

修行永遠不是給別人看,或者為了讓別人知道,也不要一廂情願地認為你到處大喊佛號就是在做佛事了,只有將功夫用在內部,好好把自己的心田打掃乾淨,才能真正體會到諸佛的密意。

積功累德·直趨淨土

楊仁山長者對門下弟子有一段非常重要的開示:

我乘急戒緩,生品必低,不過下品上生而已。而見佛獨快,以我信佛透徹故!禪理教理洞悉故!刻經繪像功德不唐捐故!而我去時亦必快,決不流連淹滯也。

首先他自述修證功夫的層次雖然不夠上品上生,但卻能很快就在淨土親見彌陀真容。因為他信佛信得透徹,絕沒有絲毫狐疑(可見“信願”二字的重要性),而對於禪宗法理與經文教理的研習也極其精湛深刻,所以正見無謬,再加上一手打造金陵刻經處,刊刻了無數佛經與祖師著作,且經常印製佛像、咒輪,用以廣泛流通。此等功德絕對不會白費,心中有底得很!所以他自知往生時必定迅捷無礙。果不其然,楊老往生時極其利落,瑞相多至十數種。

所以除了持名與修觀,我們還要隨心隨緣的積功累德,深入研究佛法的正確見地與教義,才能更好的解脫成就。正如《阿彌陀經》所說:“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因緣得生彼國”。

總結四點如下:

依決定解起決定信
由決定信成決定見
憑決定見修決定行
乘決定行證決定果

若能如理作意,則西方聖境,去此不遠,深修圓證,必能如願。

自古以來,中華大地淨土法門一直盛行,與其說“淨土法門”,不如叫“念佛三昧”。一句佛號成就人生大事,豈不了得?古來有甚多祖師專修念佛,我的一些提議僅供大家參考。

如果所說方法不適用於你,請勿見怪。條條大路通羅馬,尋找自己適合的方式,才是最好的選擇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