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年前,我對於「象神(歡喜天、迦納鉢底」的供品「歡喜團」,到底是什麼?感到十分好奇?
而那時,沒有Ai,只有Google搜尋而已,也沒有「歡喜團」的梵名,不過,還是讓我找到了,原來「歡喜團」,就是印度人供養象神的供品,叫做「Modak」。
不過,由於之前我蒐集的資料,一時找不到,我索性與Gemini(Ai)討論,沒想到,找到的資料更完整,還順便生成了圖片。
在漢傳密法中,迦納鉢底(Ganapati)王,又稱為「大聖歡喜天(聖天)」,其重要供品為「白蘿蔔」及「歡喜團」。其為「大日如來」最後化身,亦有觀音之女相化身。
所以,不要一看到「毗那夜迦」或「迦納鉢底」,就妄加批評,其法門在古代,也是要重金供養上師,才有機會求得,不是隨便就能求得的。
而所謂的「歡喜團」,我認為,指的就是印度象神供品Modak及Laduu(Ladoo)。
●莫達克 (Modak):
▪︎這是象神最愛的甜點,因此象神也被稱為 "Modakpriya" (意為喜愛莫達克者)。
▪︎它是一種「甜餡」餃子,通常是「蒸製或油炸」的,形狀通常是「圓錐形」或「像蒜頭」一樣。
▪︎內餡通常由椰子碎和粗糖(Jaggery)製成,並加入荳蔻等香料調味。
●拉杜 (Laddu/Ladoo):
這是一種圓形的「甜點球」(無內餡),由不同的原料製成,例如鷹嘴豆粉(Besan)、粗麵粉(Rava/Semolina)、椰子或小顆粒的炸麵團(Boondi)等,再與糖、酥油(Ghee)混合後搓成球狀。
●經典的莫達克(用米粉製作的蒸製版本,Ukadiche Modak)通常是米白色,但為了讓供品看起來更豐富、更吸引人,廚師和信徒們會製作各種口味和顏色的變體。
這些顏色變化通常來自於:
1. 使用天然食材(Natural Ingredients)
為了增添顏色和風味,人們會將天然食材融入莫達克的外皮麵團中:
▪︎綠色: 加入抹茶粉、開心果醬,或使用**蝶豆花(Pea Flower)**製作的藍色麵團(蒸煮後可能帶有綠色調)。
▪︎黃色/橙色: 加入薑黃、番紅花、芒果泥或橙子皮。
▪︎粉紅色/紅色: 加入甜菜根汁或玫瑰花瓣/古爾坎德(Gulkand,玫瑰醬)。
▪︎棕色: 使用巧克力、可可粉或**馬瓦(Mawa,濃縮牛奶)**製作的莫達克,顏色會呈現棕色或淺褐色。
2. 現代與創新口味(Fusion Modak)
隨著時代發展,許多甜點師會創造新穎的莫達克口味,這些口味通常也伴隨著顏色變化:
▪︎巧克力莫達克 (Chocolate Modak): 深棕色。
▪︎紅絲絨莫達克 (Red Velvet Modak): 鮮紅色。
▪︎馬瓦莫達克 (Mawa Modak): 淺黃色或米白色(Mawa 本身顏色)。
簡而言之,不同顏色的莫達克是為了豐富節日氣氛、提供多樣化口味,並且表達對象神的不同層次的喜悅與奉獻,是很普遍的現象。
看到這裏,您餓了嗎?😆
這讓我想到「紅豆包子」、「芋泥包子」及「芝麻包子」。
(以上僅供參考,增廣見聞)
#laduu
#ganapati






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